在中国历史上融创优配,有位皇帝堪称 “早熟的战争天才”。
12 岁领兵出征,14 岁主持国政,16 岁就敢横扫中原;他不管身份高低,贵族、官僚、百姓、和尚,哪怕亲儿子,说杀就杀,讲究 “人人平等”;还爱搞点 “行为艺术”,时不时暴躁发作,嘴炮技能满点,甚至被一泡尿气到破防。
他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。
辛弃疾词里 “佛狸祠下,一片神鸦社鼓”,说的就是他。正是这位天才,让北魏跳出了草原政权 “兄终弟及、父子相残” 的轮回,硬生生把北方从分裂的泥潭里拽了出来。
少年天子的 “成人礼”展开剩余85%拓跋焘能顺利接班,得感谢老爹拓跋嗣和大臣崔浩搞的 “太子监国” 制度。
北魏早期的皇帝们,要么短命,要么死于内斗,政权交接从来没顺过。拓跋嗣虽然 31 岁不算短寿,但常年打仗加嗑 “五石散”,身体早就垮了,动不动就休克。
公元 422 年,他干脆把 14 岁的拓跋焘立为太子,拜相国、加大将军,让他临朝听政 —— 等于提前把权力全交了出去。果然,一年后拓跋嗣去世,拓跋焘顺顺当当接过了皇位。
但拓跋焘接手的融创优配,是个不折不扣的 “烂摊子”。公元 420 年前后的北方,简直是 “群雄大乱斗”:南面是刚建立的刘宋,朝气蓬勃;东面有汉人北燕,像根刺扎在那儿;西面有卢水胡人北凉、匈奴人赫连氏的大夏;最要命的是北面,柔然人跟打游击似的,时不时冲过来抢一波就跑,堪称北魏的 “北境噩梦”。
鲜卑人建立的北魏,当时看着和其他五胡政权没区别,稍不注意就会变成 “五胡十七国”。
但拓跋焘偏是那个 “天选之子”,尤其能打。公元 424 年,柔然听说拓跋嗣死了,新皇帝才 16 岁,觉得是个机会,立马带着 6 万骑兵杀到北魏旧都盛乐。
鲜卑贵族们都劝 “算了算了,别惹事”,拓跋焘却不认账 —— 他 14 岁就在河套抗柔然,知道这伙人是悬在头上的刀,不打疼他们,永无宁日。
他亲率轻骑兵,三天两夜狂奔到前线,结果被柔然人围了几十层,史书记载 “柔然兵的马都快碰到他的马”。但这 16 岁少年非但不慌,反而兴奋得像打了鸡血,带头冲杀。
北魏士兵见皇帝这么猛,也跟着拼命。混乱中,柔然大将被射死,拓跋焘趁机反击,硬生生把 “瓮中捉鳖” 打成 “惊天逆转”。
盛乐城一战,拓跋焘彻底站稳脚跟。南朝《宋书》说他 “强健有筋力,勇于好战,残忍好杀,胡汉皆畏之如虎”,每次打仗都亲自披甲冲在最前面。
这一战也宣告:北魏从防守转向进攻,要对所有敌人亮出刀子了。
从胡夏到北凉的 “灭国剧本”拓跋焘的目标很明确:终结北方的分裂融创优配。
而他的 “神助攻”,是战略大师崔浩。这俩人一刚一柔,一个善打,一个善谋,成了乱世里的 “黄金搭档”。
先拿胡夏开刀。胡夏是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,都城统万城是出了名的 “铁城”,易守难攻。公元 425 年,赫连勃勃一死,儿子们就内讧夺权,国力大减。
崔浩力主趁机出兵,还搬出 “天象”:“荧惑星停在秦地,五星聚东方,这是上天要灭胡夏啊!” 拓跋焘一听,立马拍板。老臣长孙嵩跳出来反对,被拓跋焘叫武士按住头往地上砸,满脸是血 —— 谁还敢说不?
拓跋焘打胡夏,玩的是 “骑兵闪电战”。他亲率主力直扑统万城,到了黄河渡口赶上寒潮,河面结冰,大军踏冰而过,直接杀到城下。当时胡夏皇帝赫连昌正在过冬至节,宴席上突然听说敌军来了,吓得赶紧出城迎战,被打得大败。
后来拓跋焘又玩 “诱敌”:留着大部队和攻城器械,带 3 万轻骑假装 “缺粮”,骗赫连昌出城。赫连昌果然上当,带 3 万兵追杀。
一阵狂风刮得天昏地暗,宦官劝拓跋焘 “逆风不利,先撤吧”,崔浩怒斥:“我们就是来求战的,风大才好偷袭!” 拓跋焘亲率骑兵从侧翼猛攻,哪怕马失前蹄、中了流矢,照样死战不退。最终胡夏军崩溃,赫连昌逃到上邽,统万城被北魏拿下。
灭了胡夏,轮到北燕。北燕是汉人冯氏篡了慕容氏的后燕建立的,卡在东北,像根钉子堵着北魏进东北的路。
冯跋一死,弟弟冯弘杀了太子和 100 多个侄子夺权,自毁长城。拓跋焘不急,用 “温水煮青蛙”:围而不攻,抢粮食、迁人口,一点点耗。
公元 436 年,冯弘扛不住,一把火烧了都城和龙,逃到高句丽。结果他在高句丽还摆皇帝架子,两年后被高句丽王杀了,北燕灭亡。
最后是北凉。北凉在河西走廊,早就向北魏称臣,却一直观望,想着 “北魏说不定哪天就垮了”。等北魏灭了胡夏、北燕,北凉国主沮渠牧犍才慌了。
他想联柔然夹击,又想硬拼,全没用。拓跋焘一封劝降信过去,他乖乖带着 5000 文武官员出城投降。公元 439 年,北凉灭亡,北方终于统一。从苻坚之后,时隔 60 年,北方再一次连成一片。
华夏文明的 “续命者”拓跋焘统一北方,不只是版图合并,更给华夏文明续了命。这得归功于北凉带来的 “五凉文化”。
西晋末年天下大乱,中原的学者、典籍遭了大劫,反倒是河西走廊的 “五凉”(前凉、后凉、南凉、西凉、北凉)因为地处边疆,有高山沙漠当屏障,成了乱世中的 “文化避风港”。
这里的君主不管是汉人还是胡人,都爱文化:前凉张轨建学校,西凉李暠本身就是文人,北凉沮渠蒙逊供养高僧译经。汉魏的经学、史学、文学,还有佛教经典,都在这儿被小心保存下来。
北凉并入北魏后,这些文化遗产被带回中原。经学大师们重新开课,史学著作填补了乱世的空白,佛教僧侣带着译经技术到洛阳,甚至影响了后来的玄奘取经。陈寅恪先生说 “五凉文化上续汉魏西晋,下开隋唐制度”,一点不夸张。
拓跋焘可能自己都没想到,他的铁骑不光踏平了乱世,还把差点断绝的华夏文脉重新接了起来。
从他开始,北魏不再是单纯的 “鲜卑政权”,而是成了融合胡汉、连接中西的 “文明载体”。一个厚重、雄浑、包容的北朝时代,就此拉开序幕。
这位 16 岁就在战场疯狂的皇帝,用铁血手段终结了五胡十六国的轮回,更在无意间成了华夏文明的 “救火队员”。他的故事里融创优配,有杀戮,有疯狂,更有文明在乱世中挣扎求生的坚韧。
发布于:山东省宜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