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以色列的高层真的是吵翻了天,吵到什么程度?能在一间会议室里耗上六个小时,差点把整张桌子拍散了。 而他们吵架的话题就是加沙这仗,到底是继续打,还是先停一停? 这件事的导火索,是军方二号人物扎米尔中将的直言。他直接摊牌告诉内塔尼亚胡,如果再往前推进,把加沙城彻底拿下来,以色列没准会被拖垮。 不是因为打不赢,而是打赢之后的烂摊子难收拾。国际法摆在那里,一旦占领过去,敌人的政权被消灭了,那就得对那片地方的老百姓负责。医疗、教育、供水等等这些都得掏钱。 军方财务部门算过,这可不是几千万、几亿的事,而是每年一百亿美元上下。就算以色列再有钱,也经不起这么烧。 而且真要全面占领,意味着部队要长期驻扎在那,过去两年预备役已经被反复征召,不是说他们不爱国,而是人是有极限的。年轻人要生活,要养家,企业也需要人手。
战争一拖几年,这个损耗够国家闹心的。 扎米尔说得很直接,这么打下去,全国经济都要受影响,到时候不是战场撑不住,而是后方熬不住。 而且这次和军方站在一边的,还有情报和外交的高层, 摩萨德情报机构负责人大卫·巴尔内亚近几个星期都在暗示,现在比起拼命推进,更紧要的是人质问题。 被困在加沙的以色列人质,不是靠一轮一轮的轰炸就能换出来的。 外交部长萨尔也加入了劝停的行列,他担心的不只是人质,还有国际形象。 随着平民伤亡数字往上飙,其他国家对以色列也有了看法,以色列虽然军事强硬,但在国际上也要外交的,盟友的脸色不能全当没看到。
以色列军方前加沙地区指挥官以色列·齐夫表示:“对于是否需要开展代价极其高昂却最终无法解救人质的行动,内部存在明显分歧。”而且扎米尔去年八月就说过,军方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与人质相关的条件。 可内塔尼亚胡没有松动,他还是盯着“打到彻底胜利”这条路走,这点在他多次公开讲话里都能听出来。对他来说,控制加沙城是打掉哈马斯主力的关键一步,不拿下就不能谈终结。
这种立场很符合他长期的形象,遇事先稳住国内的强硬派支持,尤其是那些来自极右翼阵营的盟友。 这些人不仅不想停火,有的甚至喊着要在加沙重建犹太人定居点。靠着这个联盟,内塔尼亚胡才能稳住总理宝座。 麻烦在于,强硬立场的代价正在一点点显现。军方压力是一方面,国内舆论变化更是明显。战争刚开始,大家确实更团结,但时间一长,经济账、人员疲劳、伤亡数字,这些都让支持率往下掉。
外交上的压力,就更不容忽视了。 平民死伤的画面天天在国际媒体上播报,被针对的不只是哈马斯,还有以色列的作战方式。萨尔说得对,这样打下去,陷得会越来越深,不是说收就能收得住。 更复杂的是,内塔尼亚胡在西岸的动作又给外界加了另一层担忧。 他虽然因为内阁压力临时撤掉了相关议题,但又在公开场合暗示未来可能吞并那片地区。
这话一出,中东一些国家反应很激烈,阿联酋甚至直接表明这是“红线”,因为联合国早就把西岸认定为被占领土。这种表态一旦引发外交摩擦,会直接影响到以色列的地区安全格局。 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打不打得赢,而是赢了以后打算怎么办。哈马斯不可能接受投降、交政权、解除武装这种条件,这等于是彻底否定它存在的意义。 这样的前提下,谈判没有起点,只能互相放狠话。而阿拉伯调解人和人质家属都在说,如果目标真是救人,现在就该用更务实的方式。
这不是第一次内塔尼亚胡和军方对着干。前阵子的国防部长和国内安全局局长就是例子,一个因为公开反对全面占领加沙被免职,一个因为批评停火谈判进展慢被赶下台。 可现实往往比信念更快翻脸。士兵疲惫,国际压力汹涌,各种力量一起挤压,不是靠一句“打到胜利”就能化解的。尤其在现在这个节骨眼上,这场战争看起来已经进入了一个弯路。 很多以色列人已经意识到,真正的难题不是战场上的胜利,而是战争结束后的未来。如果没有一个清楚的计划,战争就会把财政、军队、社会,一点点消耗到干涸。 军方的警告也正是提醒这一点,这不是怯战,而是现实考量。可惜的是, 内塔尼亚胡还不打算换路。他觉得,只要坚持到哈马斯被压制,自己就能在国内以胜利者的姿态收场,地位稳如泰山。
但国际局势的变化往往不看个人政治安排,战场上拖一天,就是在外交上更加不利。 结语: 战争是一台不会自己停下的机器,它靠燃料运转,燃料是钱、是人、是国际信誉。一旦不设停键,这台机器只会越转越快,直到把周围一切都吸进去。 军方劝过,外交部门也讲过,可要让真正握着刹车的人听进去,恐怕没那么容易。
宜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